开放科学,这一概念对于我国并不陌生。它是指通过开放可用、开放获取和开放重复使用科学知识,以提高科学合作和信息分享水平,让科学与社会同步受益。3月28日,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“开放科学国际论坛”上,与会大咖借科技热点直面开放科学面临的困境,纷纷为开放科学发展建言献策。
本场论坛以“开放共享,促进国际科技合作”为主题。业内人士认为,如今的科技已不再是“单点突破”,而是“系统协同”,是一个由算法、数据、算力、实验验证、产业落地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。只有形成全球知识共创,才能真正推动科技成为造福人类的力量。
科学,开放共享日益迫切
“开放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科研范式,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,也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手段。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。”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表示。
清华大学教授陈劲在论坛上同样表示,开放科学发展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,因为我们面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,使科学突破单学科、单机制的限制,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,更加促进了开放科学发展的紧迫性。
科学,为何需要“开放”?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,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,科学成为有力推动社会进步、提高生产效率、改善普通大众物质生活质量的关键力量。
然而,随着探索领域的不断扩展,科学自身正在由小作坊式的研究方式向大工程模式转化,科研成本急剧上升,科研人员大规模协作和即时信息沟通的要求越发迫切,科技信息发布渠道的商业化、私有化趋势日益明显,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在此背景下,开放科学应运而生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开放科学主张科研成果、数据的开放获取,它是对传统科研范式的一次深刻变革,也是新时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2021年12月,我国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》中明确提出“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”,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开放科学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。2022年,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”。这些政策的出台,为开放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。
“开放,不是简单的信息流动,而是一种合作理念;共享,不是资源的放弃,而是一种创新模式。在这个‘连接创造价值’的时代,开放科学或许正是我们通向未来的钥匙。”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。
霍虹屹分析表示,开放科学之所以日益迫切,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互联、问题高度复杂的时代。无论是气候变化、能源转型,还是传染病防控、人工智能治理,这些挑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实验室可以独自应对的。科学,正在从“独角戏”走向“大合唱”。信息的封闭意味着重复试验、资源浪费,甚至耽误创新的最佳时机;而开放共享,则可能成为提升科研效率、加快技术扩散、促进跨国协作的“加速器”。
挑战,不止一点点
开放,或许意味着打破根深蒂固的围墙,而这并非易事。理想与现实之间,仍有多重挑战。
对于当前全球开放科学发展实践中面临的最大挑战,与会人员均深有感触。具有教授背景和科研经历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浦岛邦子分享表示,作为教授,我们需要提交或者书写很多文献,这些都是基于数据写出来的。有些数据不适合我们进行开放。
“但我也比较挣扎,怎样才能找到一种公开数据的方式?也许5年之后公开是没问题的,但可能刚刚实验完的头一年是必须要保密的,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状。”浦岛邦子认为,这不光是其本人面临的一个挑战,很多教授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。
从事了20多年出版业务的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则表示,最为关键的挑战是信任。
“20年前有人相信,如果我们能把所有的内容、所有的数据放到网络之上就一切都能够得到解决。但现在我们却看到情境其实比最初的设想要更加复杂,我们现在已经有非常棒的工具可以供我们所用了,但是我们对于数据、对于内容的信任出了问题。”安诺杰表示。
在安诺杰看来,学术出版业花了几百年才走到今天,如今我们想通过开放科学进一步拓展事业,诸如通过共享的数据协议,在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研究领域、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开展工作。但是我们要这么做的前提是有彼此的互信,我们要相信数据才行。我们能够感觉到今天大家的热情很高涨,但是我们必须有互信,不然就不会有成果。
破题,绕不开多层次合作
于各个不同领域的人士而言,开放科学的发展掣肘讲不尽、道不完。那么,促进全球开放科学,又是否有最务实、最管用、最有效的策略和方法?
道虽阻且长,但行则将至一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,开放科学的潜能是无限的。
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放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金霞举例分析,2019年全球终于出现第一张真实黑洞的照片,究其成因,是由全球200多个顶尖科学家、全球顶尖的射电天文台真正合作才出现真实黑洞照片。如果没有开放包容心态在一起,甚至无法知道黑洞长什么样。
其次,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组织,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不同国家之间共同建设一些设施、平台或者协会等第三方科技组织来推进开放科学。
浦岛邦子表示,真正的协同并不容易,但可以从现有协会或相关机制中来吸取经验。多个机构共同携手,或许可以更快推进相关工作。
合作,是开放科学本质,多位与会人员均认为其非常重要。
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的背后,离不开构建开放、公平、公正、非歧视的发展环境。为了进一步推动开放科学合作和健康发展,陈家昌建议,一是完善政策环境。要加强开放科学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,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的开放科学政策框架,营造有利于开放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,促进国际科学的交流与合作。二是携手应对挑战。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已成为时代的呼吁,科技创新正在迎来全球大科学时代。要积极参与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,为应对气候变化、卫生健康领域等全球性的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,提高人类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。三是加强设施共享。要进一步推动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,用好多边机制,建立完善的国际开放共享平台,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,促进科学数据和资源的高效利用。
北京商报记者胡永新